“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大幅减轻了孩子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但K12校外培训机构叫停,网课效果不佳,请一对一辅导又太贵……一些家长还是比较焦虑。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如何正确认识“双减”政策,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思维,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学习规划,便是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
一 家长要正确认识“双减”的意义所在
“双减”是国家治理基础教育领域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以来,有效地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是要让学科类教育回归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让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在学校里完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自回归本来的职责。
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强调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未来的人才,不一定是当多大官,不一定是学历有多高,也不一定是能挣多少钱,而是有正确的价值观,有创造力、共情力、责任感,能够独立思考、整合资源,善于体察他人的情感的人。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双商”(智商、情商)都高,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能力的人。
所以,家长应该顺应“双减”政策,以更全面的角度来关注大势,审视国家人才培养规划,理解教育的多元化回归,再结合孩子的实际情,规划出更准确、更有效的成长路径。
二 家长要及时调整家庭教育思维
思想指导行动,“双减”之下,想要规划好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之路,就要先更新、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
- 01 调整关注点
从原来的关注分数、排名内卷,转化到关注孩子以下的情况:
一是孩子的学习动力和行动力如何?二是孩子是否自信,是否敢于挑战困难?三是孩子对生活是否充满兴趣,性格阳光?四是孩子是否有健康的身体和运动习惯?五是孩子有没有自己乐在其中的兴趣、爱好?六是孩子对学习之外的现实生活、家庭成员是否关心?
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情况后,家长才能有针对性地规划好孩子的教育。
- 02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孩子的未来成长之路是否顺利,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童年的家庭环境占了很大的因素,所以,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更要关注自己,因为和谐的家庭关系的形成,是父母和孩子双方都要参与的。生活中要努力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父母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好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的沟通模式,使孩子有问题能向父母倾述,有困难能找父母帮忙。
- 03 了解孩子成长规律,重视素质教育
孩子的成长早已不是读什么大学,考什么名校那么简单了,在每个阶段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父母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育人素质和教育能力,了解孩子的成长阶段的需求,理性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不要听信他人随便的言语,不要总是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
三 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学习规划
虽然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家长也有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作为未成年人的孩子,在许多地方还需要家长帮助和协助,完成自己的学习规划。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从以下6个习惯入手,帮助孩子进行学习规划:
- 01 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需要家长从小用心培养。在孩子幼儿时期,就要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阅读过程中互相交流,阅读后发表感想,不仅能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同步锻炼口才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亲子阅读中孩子和父母间自然建立起了密切的情感联系,同时,书中的故事中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情操和正确的三观。
对于孩子来说,阅读一直是我们强调的重要技能,拥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让孩子的自学能力得到增强,所以,相比于学知识,充满兴趣的、自主的、高质量的阅读可以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收益良多。
- 02 培养劳动习惯
以前我们容易忽视孩子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但“双减”后,孩子的课后作业少了,学的知识体系要转化成素养,必须要多实践,让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起来。一方面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参加家庭重要事宜讨论,让孩子分担家庭劳动,学会换位思考,心中有他人,也更有责任心和担当;另一方面,父母要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去社区参加志愿者活动,只有给孩子充分的参与机会,孩子才能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到待人接物、规则礼仪。参观博物馆、画展,扩大孩子的视野;亲子活动多一点,以身作则影响孩子,用家庭文化浸润孩子的成长。
加强生活中的实践,是为了培养孩子在面对复杂生活问题时,要独立地依靠和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地想找其他人帮忙。平时课堂上、学校里,我们也会给孩子上一些实践课,但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孩子通过尝试,才能获得深度知识和运用能力。
- 03 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不是靠补习就能取得好成绩的,以前看孩子参加培训班,做数学题,只需要听老师讲,照步骤做,在家遇到不会的题目,父母拿出手机直接搜题解决,根本没有思考这一步骤,更谈不上总结、举一反三,这样的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能力上毫无提高。
“双减”之后,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优秀,家长要在孩子的学习习惯上下大力气,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孩子积极思考,不怕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具体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课前预习,找出问题并思考解决,反思,倾听,阅读,书写等习惯等等,一切好的学习习惯都要围绕专注、高效来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仅知识点会学得更加扎实,自学能力也会同步提升。
- 04 培养孩子管理时间的习惯
时间规划贯穿在孩子学习、作业、锻炼、家务劳动、休息各个环节,对每个环节既要有时间概念,也要给时间段里充分、丰富、明确的内容,才能算是管理好了时间。
比如,每天回家后的复习,计划两小时,那么就要合理规划内容,一是在学校延时服务时间未完成的作业,抓紧补上;二是复习当天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内容;三是预习第二天要学的知识。有的同学还每天留出半小时阅读,每天半小时整理各科当天的错题,写到错题本上,方便日后查缺补漏。这样的时间计划,如果逐一完成,学习就会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 05 培养孩子健康生活的习惯
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家长从小规划,并督促孩子认真做到,一是充足睡眠,二是每天运动。
现在孩子们每天的作业量有了大幅度缩减,睡觉时间自然应该提前,小学生晚上保证9点到9点半上床睡觉,中学生10点到10点半上床睡觉,是可以做到的,而周末和节假日没有了补习课,也可以让孩子多补补觉。对于孩子来说,充足的睡眠是身体成长的需要,也是繁重学业中的充电过程,一定要让孩子睡得香,才能长得壮,学得好。
运动,是另一个必须养成的健康生活习惯,现在体育考试已纳入中考,分值还在增加,所以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还是升学时必备的能力。运动应该每天进行,到体育场馆跑步、打球,在小区楼下跳跳绳。周末空余时间可以安排孩子参加1项体育活动,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擅长运动的孩子不仅身体棒,沟通能力也很强,从运动中还能锻炼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品质。
- 06 培养孩子坚持兴趣爱好的习惯
一个人除了工作,还应该有一、两项纯粹的兴趣爱好,这样的人生才丰满、幸福、有趣味。而兴趣爱好的培养,也需要父母为孩子从小进行规划和引导。现在许多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中,也提供了大量的社团活动,兴趣爱好学习,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认真扎下去,坚持深入地学下去。
无论是文艺,还是体育,还是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学习的过程,也是磨练意志,收获品质的过程。同时,有了兴趣爱好,孩子的智力发展就会更为充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样孩子的未来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双减”政策后,家长其实不应该总是耽于焦虑之中,而是要应对挑战,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这些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要更多地依赖于家庭的教育。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提升家庭教育软实力,为孩子做出最适合的规划,让孩子的未来成长之路更为顺畅,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