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子玲在餐厅吃饭,遇到这么一件事。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吃饭,男孩儿一看就精气神儿十足。吃了没多久,就开始跳下餐桌,在餐厅的走廊里“舞弄”起来。
妈妈还在继续吃着饭,开始也没太在意。后来孩子的动静有点大,撞到了正在上餐的服务员,要不是服务员反应快,就把客人点的菜洒地上了。
孩子妈妈见状不好意思了,在男孩经过身边时,妈妈一把拽住他,说:“宝贝别跑了,在餐厅里乱跑不好。”孩子没有停下的意思,妈妈接着说:“你要是又撞到别人怎么办?来,乖乖在椅子上坐好!”
男孩仍然尝试挣脱妈妈的手,大声说:“我不想坐在椅子上,很无聊!”
妈妈这时有点难堪,严肃地说:“你要听话,听话才是妈妈的好孩子。”
男孩还坚持挣脱:“不要,妈妈,我就要玩儿!”用小手使劲儿挣脱者妈妈的手。
妈妈生气了,说:“你怎么能这样?你这么不听话,待会儿别想让我给你买玩具”。
孩子一听妈妈不给买玩具了,就更加闹情绪了,边哭闹,边跺脚,这下吸引了全餐厅客人的目光。
妈妈也不好意思再继续吃了,直接起身付款,愤怒地拽起孩子离开了餐厅。
从这件事情,子玲就想到了假期里家长们可能会面临类似的难题,就是家长该怎么和孩子沟通,才不会导致孩子情绪爆炸?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沟通?
沟通是为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感情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沟通 70%是情绪, 30%是内容;80%是倾听,20%是表达;90%是尊重,10%是方法。
无论在家里、在职场,人和人的社会交往,80%都和沟通有关,并且80%以上的障碍也是由于沟通不畅引起的。
可以这么说, 在家庭教育中,有效的亲子沟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如果你的孩子什么都和你说,与你无话不谈,那么请放心,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或独自逃避。在有良好亲子沟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那么良好的亲子沟通又是什么呢?
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家长通过训练和榜样示范塑造了孩子获取规则的能力,并且主要是通过亲子交往来实现的。
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是孩子从小长大、独自解决问题、管理情绪最好的保护伞。但往往在我们 的家庭教育中,最难的也是这一块。毕竟我们是第一次做家长,在沟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可以对号入座一下看看自己是那种问题型沟通。
1.指责型沟通
有的家长总是习惯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较,往往比较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于是就容易出现孩子稍微不如意,就大声训斥、指责甚至谩骂的情况。慢慢地,孩子就会排斥和家长沟通,关上自己的心门。
2.宠溺型沟通
周海宏博士曾经提出:许多中国父母患上了“关怀强迫症”,即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别人不需要的关怀。从而导致双方都陷入特别累甚至痛苦的状态中。
比如有的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本来孩子可以自己和小朋友们一起合作,妈妈却“形影不离”,让孩子感到非常焦虑。
3.过高期望型沟通
家长总是生怕孩子在学前阶段、起步阶段落下什么,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全能且优秀,于是各种兴趣班蜂拥而来,孩子在很小的年纪,每天的学习日程表比企业领导人还忙。
这样的沟通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总会带有一下自卑,因为他永远也达不到家长的期望。
以上的每一种亲子沟通方式都是存在问题的。如果家长不能掌握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很可能就会火冒三丈,孩子也容易学习效仿,火山喷发,接下来就是战斗的硝烟滚滚。最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对于孩子未来的身心发展,都是有隐患的。
美国学者詹姆斯·包德翁说过:孩子很难认真听从长辈的教导,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效仿长辈的行为。
所以我们究竟该怎么和孩子沟通,孩子才能听进去呢?子玲在不断的学习–实践–总结后给大家推荐几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大家看完就可以跟孩子实验起来,看看效果如何。
1.长话短说
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如果家长使用太长的语句,太多的信息,孩子反而一句也不会听。
所以,和孩子说话时要遵循语言简短、具体、凝练的原则,比如家长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表述想跟孩子传达的信息。
类似于“宝宝听话、你乖乖的、你听点话……”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来说是没有用的,这种泛泛之谈,孩子听不懂,尽量说具体的事。
放在我们熟悉的职场,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你看自己所在公司的规章制度,都是言简意赅,非常凝练的,因为这样的形式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大人尚且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2.姿态放平,眼神交流
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我们和孩子沟通时,无形中都会采用“俯视”的姿态,语气也都是“命令式”的。这样其实不利于和孩子的交流,原本家长也不是想要故意这样,只是下意识的行为。
我们可以尝试着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和孩子在一个水平范围内,比如家长可以蹲下,然后看着孩子的眼睛,眼神交流能吸引孩子注意力,帮助孩子接受信息。而且大人在这样和孩子脸对脸交流的时候,也不容易发脾气。
法国健康杂志《TOPSANTE》研究表明:平行的眼神交流,能够让人在当面交流时事半功倍。
3.多用鼓励性言辞
体会孩子的感受,多鼓励孩子。跟孩子沟通时,家长的语气、语调、面部表情、身体姿态,都应该给孩子鼓励、积极的感受,孩子在获得肯定时,更愿意听话。
4.说“孩子想听的话”
当孩子在家或者在公共场合和我们大吵大闹的时候,其实孩子只是想听“他想听的话”。我们和孩子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改变不了孩子的行为/想法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说孩子想听的话来改善他的情绪。
那么什么是孩子想听的话呢?显然不是“宝宝别哭了,宝宝要乖哦……”,而应该是一些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的话。所以,我们和孩子沟通时,最重要的首先是要认同他的感受,先认真听孩子说出他的意愿和喜欢的东西。
比如上面的小男孩,妈妈就可以和男孩说:“妈妈其实也想玩儿,坐在这吃饭太无聊了”。这样就会比较容易获得孩子的情感认同,孩子才会接着把家长的话听进去,听完。
然后妈妈可以看着男孩的眼睛,接着说:“宝贝能不能等妈妈吃完饭,咱们一起去外面买你喜欢的玩具玩儿?”说孩子想听的话,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平复孩子的情绪,达到沟通的效果。
子玲最后再来总结一下,当孩子闹情绪,大哭大闹,和家长产生矛盾时,尤其是在假期里,我们应该怎么做?
1.长话短说
2.放平姿态,和孩子眼神交流
3.多使用鼓励性的言辞
4.说孩子想听的话
孩子最需要的其实不是家长一遍又一遍的大道理,而是情绪的接纳和共鸣。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只要深呼吸一下,多一点耐心,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重复他说的话:“宝宝,你现在想要……是不是?妈妈懂你!”待孩子真正把家长的话听进去,家长就可以和孩子沟通想要让他做的事了!
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长大的孩子,会在家长耐心的倾听、平等的沟通中学会尊重别人、尊重自己,最后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子玲历时6个月打造的《改掉孩子15个坏毛病,不急不吼做家长》家长课就是专门给您方法让您不急不吼改掉孩子的坏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