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时,最头痛的事就是孩子并不听父母的教育,往往父母说了半天,孩子根本就没有听进去,或者听了也不干,甚至顶撞父母。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父母跟孩子没有建立情感上的连接。
比如说当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那里又哭又叫时。
如果父母这时候教育孩子,因为孩子自己还处于自我情绪状态,大脑被情绪所控制,所以他们必然听不进父母的教育。这时候父母的教育等于就是对牛弹琴,而父母自己可能越说越生气,因为孩子根本不听。最后父母可能就大吼大叫,对孩子使用暴力。
假如父母帮孩子抒发了情绪,让孩子感到父母跟他们是一起的,这时候父母再教育孩子,孩子便有可能耐心接受父母的意见,进而更有可能改变自己。
所以说,父母要想教育孩子,就必须先沟通情绪,让孩子觉得父母理解他们,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情绪呢?
4步走的情绪沟通法
父母要想跟孩子建立情绪连接,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父母有没有建立这种沟通习惯。简单的来说,通过以下4步,养成习惯,基本可以跟孩子建立有效的情绪连接。
第一步:用肢体动作表达安慰
当孩子情绪不良时,最忌讳的就是被别人否定排斥,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进入防御状态,别人说什么也听不进去。
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安慰孩子,让孩子感到他是被接受的,不会因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感到自卑、被排斥。父母只有创造了这样的环境,才有利于孩子情绪的释放。
最有效的安慰表达方式不是语言,不是父母叨叨个没完,而是父母爱的拥抱。当孩子充满负面情绪时,时刻准备叛逆时,父母无需任何言语,只是跟孩子建立有效的身体接触即可。根据孩子年龄,父母可以抱住孩子,轻拍他的后背,也可以抓住孩子的手或胳膊,用包容的眼神看着他。这种爱的氛围可以迅速缓和孩子的紧张情绪,让孩子尽快平静下来。
第二步:从语言上认同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后,父母就可以说话了。而此时说话的关键就是父母要认同孩子,这是在语言上向孩子表示,尽管我们不赞赏他们那些发泄性质的不良行为,但是我们认同他们的情緒感受。
换句话说,我们要想孩子的主观感受靠拢。从他们的角度来观察他们如何体验这一切,这才是我们要关注的 。父母要向传达这样的信息“我懂你,我感受到了你正感受到的,我承认你的感受。如果我处于你的位置,站在你的角度,我也会有相同的感受。”当孩子接收到了父母传递这种认同信息后,他们才会感受到被理解和被爱。相对应的,他们的紧张情绪就会释放,重新恢复理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父母认同孩子,意味着父母不能将孩子的感受缩小化。我们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习惯性的会忽视孩子的感觉,总觉得孩子为了屁大的事就哭个不停,实在是小题大做,因此就变得不耐烦。不同的人对于事物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哪怕再小的事,在孩子看来可能就是天大的事,他们产生的负面情绪也是完全的负面情绪,不是打折的情绪。
换位思考下,在你感到难过时,有人过来跟你说“为这么点小事难过不值得!”你会什么感受呢?你会不会觉得他认为你是在小题大做,无病呻吟?你还愿意跟他说话吗?
第三步:耐心倾听
当父母进行完前两步时,父母会感受到孩子情绪已经平静下来,于是父母可能就忍不住要开始教育孩子,嘴就开始嘚啵嘚啵嘚的叨叨个没完了。问题是,你真的确定你完全了解事情的经过,孩子的感受了吗?如果你不能保证,你这时的教育只会让你之前付出的努力前功尽弃,让孩子重新怀疑:你是不是真的懂他。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很简单,少说,多听。
父母这时只需要做一个耐心地倾听者,鼓励孩子多说,表达事情的经过,他们对问题的看法。
在孩子叙述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控制住嘴,不要听到孩子说的不符合你的意见,就想打断孩子,想育他们。
第四步:反馈你所听到的
耐心倾听后,父母最后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反馈你所听到的。向孩子证明,你真的认真倾听了,并完全理解了他所经历的,他所感受到的。而当孩子确认父母真的理解他后,孩子 才会真的完全向父母敞开心扉,接受父母的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反馈并不是完全重复孩子的话。
比如孩子说“我跟小明一起玩球的时候,他从来不传给我。”而家长回答道:额,跟小明玩球的时候,他从来不穿给你。
这就是父母在简单的重复孩子的话,这很难向孩子证明你完全理解他 。父母应该解析孩子的话,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如可以说“小明一直不传球,这让你玩不到,所以你感到很生气!”
总结
这样4步下来,孩子不仅完全释放了情绪,而且他会感到父母完全理解他们,是跟他们一起的。这时候父母就跟孩子建立了情感连接,父母这时再对孩子表达他们的意见看法,传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孩子就容易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