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节目,叫《不好说特想听》。子女向父母述职,通过这个过程,开启了一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在已播出的前四期节目里,四对父母与子女的表现各有代表性,他们还算是普通亲子关系中做得比较好,至少不算是差的,但是依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有些问题是共性,陷入其中的当事人或许自己看不到,也感觉不到。
比如第一位爸爸,以自己的孩子为骄傲,喜欢炫耀女儿的成绩和表现。当咨询师女儿告诉他,这样做会让她感觉不舒服时,爸爸不以为然地说:孩子的优秀就是拿来炫耀的呀。
第二位妈妈能干开明,跟儿子的感情也很好,儿子也挺有想法的,十分优秀。可是,妈妈喜欢拿儿子跟别人比较,这让儿子很受伤。
儿子说:我是靠自己阅读了教育书籍,才明白自己的成长中有些问题是教育的问题,而不是我本人的问题。
当儿子问妈妈,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对不起我的地方?
妈妈感到既惊讶又受伤,说:父母对儿子的教育都是出于爱,怎么可能有对不起孩子的地方?
第三位父亲,自己年轻时创业遭到了父母的反对,等到他年老的时候,也一样会反对和担心儿子的创业。
当他年轻时处在儿子的位置,他的立场是儿子的;当他变成父亲后,又会不由自主地站在了当年自己父亲的角度去想问题了。
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父母也是一样,以自己的角度来要求孩子,忘了当初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不过,经儿子提醒后,这位父母很快进行了换位思考并理解了儿子。
第四位妈妈是位强势的母亲,喜欢讲道理,对儿子的要求很高。她有个矛盾的地方,一面要求儿子独立,一面又强势控制并侵入到儿子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他们身上有我们的影子,但每个人却很难看到自己的局限和盲点。父母等着子女理解和感谢,子女却等着父母的改变和道歉。
而通过他们,很多人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弱点,听到他人内心的感受、想法与需求,从中得到借鉴。
为什么很多时候,父母觉得付出了爱,子女感受到的却是伤害?其中很大方面的问题是,忽略感受和沟通不到位。
下面,我们通过第四位典型的强势妈妈与儿子天天的对话过程,来说说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
27岁的天天,是外表光鲜的时尚公关。可私底下,他有着许多不为人所见的痛苦与疲惫不堪。这次上节目,他希望妈妈能够看见并理解真实的自己,由此放下自己多年的心结。
很遗憾,妈妈让他失望了。
天天上小学前,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回到父母身边后,他每天面对的父母之间的战争。
天天:我每天活在害怕中。
妈妈:正常的家庭不都是这样的吗?
天天:有谁害怕到需要请别人来帮助?
妈妈:谁没有年轻过。要不是因为你,我早跟你爸离婚了。
儿子跟妈妈讲童年阴影:没有门锁、日记被翻看、手机摔了无数……
妈妈却说:可以翻篇吗?成熟点,豁达一点。
天天: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的真实感受,不再监视我,不再有那么多的要求。我一个北京人,比北漂还不如。他们失败了还可以退回到自己的城市,而我失败了依然只能留在北京,没有别的城市可去。
妈妈:你能面对现实吗?我觉得你心智不成熟,你爸太溺爱你了。要知道他们忍受的比你多得多……
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一方想倾诉,试图让妈妈看到真实的自己,为自己打开心结,另一方却在评判、否定、讲道理和提要求。
不少父母对子女既寄予厚望,同时又不够信任他们。所以,一方面狠着心对孩子严格要求,希望他们能够独立、强大,另一方面又对他们不放心,喜欢控制他们。天天的妈妈也是这样,小时候给了儿子许多挫折感,天天18岁时被送到国外留学,从此他必须靠自己奋斗买房买车,家里不会再给他一分钱。
当天天告诉妈妈说“我累”时,妈妈的回应是:“人活着得有目标。”
当儿子说到自己东西都用旧的,好不容易买了一台好电脑,却被说成“有钱没地花”时,妈妈说:这些东西重要吗?
然后妈妈追问天天:你觉得我爱你吗?
天天沉默了几秒,说:我觉得是以爱的名义道德绑架,你们希望我按你们的要求去活着。
这就是他内心真实的声音。但妈妈接受不了,一度失控痛哭。
几乎每个孩子都背负着家庭的期待,他们往往难以达到大人的期望。不能相互看见,也就很难相互理解。沟通才是情感链接的重要渠道,可惜这对母子平时之间的沟通非常欠缺。
妈妈希望用曾有过的美好回忆来唤醒久违的温情,但对于天天来说,回忆中痛苦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快乐。
天天:美好的回忆太少,想到这么多年就靠着那极少的美好的支撑下来,我太累了,不敢回忆。
妈妈:要让你有挫折感、跌撞感,才能真正独立。
妈妈一直问儿子有什么要求,儿子回答:不敢说。
天天:我希望家人能帮我解决问题,不想每当我说出的时候,总有一堆大道理在等我,问题却依然没有解决。
妈妈:我觉得你还是不成熟。
天天一次次提到“累”,为了赚钱每天在外都戴着面具,活得像傀儡,不希望回家还要戴着面具伪装成妈妈想要的样子。
可惜,妈妈一再否定儿子的感受,甚至不想看见真实的儿子。儿子喊道:“我不是神!我是人!”“我需要的是一个妈,你懂吗?”
然后,他无奈地说:“算了”,沟通再也无法继续下去。
忽略感受,是许多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而被看见这样的一个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长大后会遇到许多心理困扰,被否定、被道德绑架,是许多孩子成长中的伤痛。
妈妈其实是心疼儿子的,听到儿子为了签到合同,陪客户喝酒到胃出血,她哭了。但同时,她爱的是那个期待中的儿子:独立、成熟、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她看不见真正的儿子。
父母与孩子沟通中最容易犯的几大不自觉的错误行为,主要有:习惯性否定、建议、打断、比较、评判和道德绑架。在这样的沟通模式里,唯独看不见孩子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感觉不到“爱”,而只接收到来自父母的“伤害”。
因为,感受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东西,忽略和否定感受,等于忽略和否定了整个人。每个人都需要存在感和价值感,你有没有在乎我的感受,就代表了你是否在乎我这个人。感受通了,一切也就顺了。
这种在乎感受的方式:就是倾听。
怎样才算是倾听?放下自己的立场、观点和偏见等一切主观的因素,用心去接收对方的信息。带着好奇和信任,站在对方角度去了解,不否定、不评判、不建议、不打断。这样,你就做到了真正的倾听,对方会向你敞开心门,显露最真实的自己,从而达到心的相通与情感的交流,对方就感受到了你的爱。
因此有人说:倾听是最好的爱。
许多父母喜欢给孩子提建议、做评判和讲道理,这很容易让孩子敏感地从中读出否定的信息,从而把沟通变成了一场论对错的争辩。因为,许多人会本能地把观点和信念等同于人格。所以,他们无法接受对方质疑和否定自己的观点,觉得那是在否定自己整个人。
当沟通进入了争辩模式,就走向了失败,对方的心门从此将对你封闭。天天与妈妈之间的沟通失败也正源于此。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底气和最后的港湾。而这种底气和港湾,最初来自于心灵,最终归根于爱。而这种爱,是从看见开始的,是在感受里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