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手机正慢慢地成为我们身体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器官,小学生造句都给“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赋予了新的意义。
1、心理学家,对玩手机的孩子,和不玩手机的孩子,为期十年的调研结果。
孩子“手机瘾”,对孩子未来的影响,这个现象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一个美国心理学家,随机选取了100名孩子,将他们分成了两组,其中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另外50名是可以随意玩手机的孩子。然后对他们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跟踪调查。
10年以后,调查结果如下,其中50个,玩手机的孩子,只有2个考上了大学。另外50个孩子里,有47名考入大学,只有3名孩子,中途退学回家做起生意。那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有16个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成为非常优秀的学生。
2、疫情之下,手机成为家长不可言说的痛。
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现象,也非常头疼,想尽办法想给孩子,戒掉“手机瘾”,导致孩子和家长,由于手机引发的矛盾,也是越来越多,严重的影响了亲子关系。很多父母一提起,孩子玩手机,就满腹的抱怨和牢骚,却又无可奈何。
孩子与手机不产出接触,能避免吗?可以说很难,就像前几年的网瘾少年泛滥,很多孩子因为戒除网瘾,都需要到医院去治疗一样,手机是横亘在很多亲子关系之间,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3、一个真实的故事,“手机瘾”把曾经的好少年,变成手脚不干净的孩子。
小伟的爸爸,因为孩子沉迷手机,把他的手机收缴后,藏了起来。一次他带着小伟出门,他们经过一个早餐店,小伟说要去买点吃的。但爸爸在车上等了十几分钟,也没见他回来,就下车去那个早餐店看看。
意外的是小伟,正在店里一边吃早餐,一边玩手机。他看见爸爸突然闯进来,赶紧收起手机。爸爸问他手机是哪里来的。小伟说是借同学的,因为以前父子因为小伟玩手机,多次发生过多次冲突。所以,爸爸当时没有逼他交出来,只是跟他说,尽快把手机还给同学,以后不许再借手机玩。
后来经小伟的爸爸了解老师,得知孩子的手机,竟然是孩子,偷拿其他同学的,让小伟的爸爸痛心疾首,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严重影响了父子关系。更让小伟爸爸担忧,孩子手机瘾那么大,以后会不会用其他方式得到手机玩,孩子的未来该怎么办?
4、孩子沉迷于手机,跟家长有很大的关系,这两种家长,最容易造成“手机瘾”的孩子。
一种是态度太过强硬的家长。看见孩子玩手机,就直接把手机没收,把游戏卸载,再教训一顿,如果孩子还是偷偷玩,就劈头盖脸地打骂一顿。
一种是态度暧昧软弱的家长。父母自己玩手机瘾特别大,特别的一些家长,那是机不离手,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采用哭闹和胡搅蛮缠,的方式要玩手机。父母不想被孩子纠缠,只好给孩子拿手机玩,互不打扰。其实这两种做法,危害都很大。
第一种,看似家长赢了,但付出的代价非常大,亲子关系非常差,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孩子会控制不住自己,没有自律性,他很可能会偷同学的手机,继续玩游戏。家长监督孩子花费的时间成本也很高,一不留神,手机就被孩子找到了,手机变成父母与孩子之间,不断“躲猫猫”的游戏。
第二种家长,不能以身作则,为了不让孩子打扰自己玩手机,让孩子自己玩手机为所欲为,孩子摸准了父母的脾气,常常冲动、任性,动辄要挟父母,无法管教,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5、面对有“手机瘾”的孩子,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
大量的实践证明,事先的约定,比事后的惩罚,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实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跟孩子“约法三章”。玩手机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这种方法,没有任何一方会输,可以称之为“没有输家”的解决办法。而且这样,还可以给孩子养成做事要有自律性的好习惯。
6、跟孩子约定玩手机的规则时,要强调并注意以下四点:
1)、约定的时间要更加具体,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约定要具体、明确,准确到哪一个时间。不能跟孩子说,好,你做完作业就可以玩手机,注意容易让孩子疲于应付作业和学习。老是想着应付完作业好玩手机。要告诉孩子,你要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要清楚地告诉孩子,如果没有完成约定的学习任务,就取消这一天玩手机的资格,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要把跟孩子的约定书面化,就像立下军令状一样,写出来贴在孩子的书桌前。
要让孩子时刻都能看到,父母与自己的约定是认真的。当孩子完成了任务,父母要及时兑现,并适当地给予鼓励。如果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比如今天没有玩手机的资格,也一定要承担。如果约定成为一个废纸,孩子感觉不到违约责任,教育就失败了。
3)、父母要重视“约定”的“约”字。
在约定之前,尽量听取孩子的意见,让孩子主动把约定,当成自己的决定,自己同意的事,重在自己参与。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的命令。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和应付心理。无论什么时候,父母的家庭教育,要想真正取得成效,必须得到孩子的认可和配合,让他主动参与,体会到其中的成就感。
总结:无论什么时候,作为父母的家庭教育,都不能采用老师的教育方式,去管理孩子。必须建立在对孩子无条件的关爱上、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信任孩子,给孩子多一些实现小目标的鼓励。避免粗暴地对孩子进行教训和指责。不然,无论我们的教育多么的正确,对孩子的未来多么负责。最后都很难实现我们对教育的期望,进入社会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