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打电话来哭诉说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太难了,整天发愁,愁7岁的儿子习惯不好,爱看电视不爱学习;愁三岁的女儿习跟惯不好,爱吃零食不爱吃饭不爱刷牙。总之,宅家带娃的生活一地鸡毛,时刻跟孩子的坏习惯做斗争。
培根:“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表妹为着孩子身心健康着想,总想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却收效甚微。我建议她去了解一下“条件反射理论”。
“条件反射理论”
条件反射理论诞生于巴甫洛夫的实验,他以狗为实验对象。他给狗做了个小手术,使得狗在进食或者看到肉的时候流口水能轻易被观察到。
他在给狗喂食的时候摇铃铛,观察狗的反应,铃铛响起,狗就能得到食物并流下口水,一段时间后,狗听见铃铛的声响没有看到食物也会流出口水。
像这种:
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就是把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同时给予,使他们彼此建立起联系,从而在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联系叫做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例如,八哥偶然发出一个声音“呵”,如果受到强化(比如主人给它食物以示奖励),八哥就会经常开口发出声音并模仿人说话;婴儿偶尔叫一声”爸”,爸爸立即眉飞色舞并拥抱亲吻孩子,于是孩子就喜欢叫”爸爸”。斯金纳甚至依据这个原理,成功训练两只鸽子玩一种乒乓球游戏。
无论是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还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我们都可以用于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家长对于理论的运用
1、及时制止孩子的坏习惯并惩罚ta,进行负强化
现在牙科诊所里很多病人都是小朋友,尤其是被隔代抚养的小朋友,蛀牙尤其严重。我儿子一岁多被他奶奶带回农村抚养。
三岁半才被我接回身边,四岁多就去牙科诊所补了6颗牙,我在感叹他牙齿状态太糟糕时,医生竟然说这还不算严重的,有些孩子是一口黑牙,牙齿里都是肉眼可见的黑洞洞。
医生摇头说现在的孩子太受宠了,坏习惯一堆。
孩子爷爷奶奶总是舍不得制止孩子爱吃零食,也不强迫孩子刷牙。自从儿子回到我身边,我就要求孩子每天早晚刷牙,否则就取消掉每天的水果福利,现在他已经五岁了,每天很自觉地刷牙,看到糖果会捂住嘴巴说吃糖会蛀牙的。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着孩子的健康着想,就要及时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并惩罚孩子,使得孩子将坏习惯和不好的体验联系在一起,减少坏习惯发生的概率。这是一种负强化。
2、及时赞赏并奖励好的行为,进行正强化,用好习惯替换坏习惯
卡耐基曾经说过:
要改变人而不触犯或引起反感,那么,请称赞他们最微小的进步,并称赞每个进步。
习惯只能被替换而不可能根除,因此,我们在着手改掉坏习惯之前,必须仔细地思考究竟应该选取哪些好习惯来替换它们,而引导孩子向好习惯行进,赞赏孩子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成果也告诉我们:好习惯的养成一定离不开鼓励。鸽子都能通过被鼓励而学会乒乓球游戏,我们的孩子还有什么是学不会的呢?
晓静的女儿月月才五岁,就已经会做很多家务了,比如说扫地洗碗,很勤快。但是半年前月月可不是这么人见人夸的,晓静夫妇工作忙,月月姥姥就常住晓静家里帮忙照顾月月。
老人溺爱孩子,月月喜欢看电视看手机姥姥都一一满足,家里什么活都不干,很多时候穿衣都等着姥姥帮忙。
半年前晓静申请调岗,工作轻松也不再加班,就自己带女儿,开始了赞扬月月的旅程。
先从让月月给自己拿拖鞋这样的小事开始赞扬月月,给月月奖励爱心满满的拥抱和一朵小红花。
慢慢地引导孩子扫地,甚至洗碗。现在每天中午和晚上的饭碗都由月月来洗,奖励就是晚饭后可以看一个小时的动画片。这样既帮月月减弱了电视瘾又帮月月形成了一个动手做家务的好习惯。
利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来强化孩子的好行为,给予孩子奖励,孩子就会更倾向于重复受到鼓励的行为,进而形成好习惯,替换掉原来的坏习惯。
3、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父母需要耐心强化并防止孩子出现“消退反应”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垮不到天边。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父母需要耐心强化,直至孩子习惯成自然。心理研究表明:
一个习惯的形成最少需要21天的坚持重复,而习惯的巩固则至少需要90天来强化,才不至于消退。
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有一个“消退反应”:实验中,只用铃声而不伴随食物来反复刺激小狗,一段时间后,听到铃声的小狗不再分泌口水,失去了之前的反应。
如果孩子形成了一个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开始总能得到妈妈的赞赏的眼光和拥抱,甚至是可口的早餐。
一段时间后,妈妈漠视了孩子的这个好习惯,也不再精心给孩子准备早餐,孩子就会松懈,慢慢不愿意早起,这就是条件反射中的“消退反应”。
巴浦洛夫的实验中,针对出现消退反应的小狗,重新用铃声伴随食物的条件来刺激它,小狗会重新发生只听铃声就能流口水的反应。这就是“恢复作用”。
如果孩子发生了“消退反应”,父母也无需气馁,可以利用条件反射的“恢复作用”来恢复孩子的好习惯
多一个好习惯,孩子在成长路上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孩子日后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孩子终身就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
愿条件反射理论帮我们及时制止孩子的坏习惯并惩罚ta,用负强化来抹去坏习惯;及时赞赏并奖励好的行为,进行正强化,用好习惯替换坏习惯;并在习惯形成后继续耐心引导孩子,防止孩子出现“消退反应”,有效利用“恢复作用”,帮助孩子养成能终身受益的好习惯。